3月初,我給在鄉下的父親打電話,問他在干什么,父親說“我在栽樹啊,這幾天天氣特別好,已經栽了五十多棵了”。
父親今年81歲了,他每年春天都要在門前的山坡上栽樹。從鎮上買回樹苗,挖坑、培土、澆水以及所有日常護理,皆由他一人完成。
每年清明,我帶著孩子回去,父親都要在第一時間帶我們去看他栽的樹。幾年前栽的那些樹已經長得很是粗壯,它們枝繁葉茂,威武地站在山水間,成為故鄉的一道風景。父親會自豪地向我們一一介紹:這幾棵是哪年栽種的,那一片又是何時植下的。
我敬佩父親堅持綠化山野的精神,更欣賞他栽樹時那一種樂觀的境界:如父親這般耄耋之年的老人,大有船到碼頭車到站之意,已經盡了一生的責任,還要繼續辛勞嗎?來日無多,還能看到自己栽下的樹長大的一天嗎?于是,他們大多選擇了休養生息,安享人生的最后時光了。
而我的父親栽樹,是絕對相信自己能看得到幼苗長成大樹的。去年,父親在家門口栽了桃樹、梨樹和梅樹,今年那梅樹已經開出了幾朵梅花。至于還要好幾年才能掛果的桃樹和梨樹,父親亦堅信自己能夠等到。他這種對未來永懷期待的胸襟和態度,如春日的暖陽般令人振奮。
我有一位已經退休10年的老同事,堅持在退休后每天寫文章,長長短短,都是自己人生中得失成敗的經歷和啟發。寫好后,有的發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也有給報刊投稿。她家的經濟狀況很好,子女也都工作順利、事業有成,所以寫文章并不為賺稿費,就是想要找件喜歡又有意義的事情做,得到精神上的富足。她說寫文章是自己安享晚年最快樂的方式。10年間她已累計寫出了幾百萬字。
前些日子她微信告訴我,正在給老家的一位退休教師寫傳記,想以點帶面寫出近年來鄉村教育所發生的可喜變化。她還說,若不能公開出版發行也沒關系,印個小冊子也挺好。
我也同樣佩服這位老同事,人不能過早地放棄寶貴時光,消極地坐等一年年老去。不服老,相信自己能行,是一種開放的心態,這很重要。
倘若一個人能活到八十多歲,卻從六十幾歲起就選擇了躺平休息,完全放棄了做事,那么其間的二十幾年光陰就真的白白浪費了。二十多年啊,一定懊悔死了。會不會想,早知如此,為何不做點有趣有益的事情呢?哪怕是一點點,也不算虛度啊。
在網上看到過一段引發網友驚呼的視頻:一位90歲的老人獨自登上了黃山。他已在外旅行了10年,不僅走遍了中國,還游歷了其他25個國家。還有那位69歲的殘疾人夏伯渝,曾在2018年,靠著一雙假肢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栽種出了一株株壯美的晚年之樹。
其實,只要健康狀況允許,心態開放樂觀,每位老人都能栽出屬于自己的 “晚年樹”。這些樹無論大小,是否壯碩,都會扎根于肥沃的土壤,長在子孫后代的心上。
山野會記得,風雨會記得,時光亦會記得。
原標題:《晚年樹》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