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財經|威馬的“寒冬”:高管員工被爆大規模降薪,銷量掉隊赴港上市暫無進展
有媒體報道稱,威馬內部高管主動降薪50%,自10月起,公司對基層員工工資按70%進行發放。此外,還有疑似內部人員在知乎表示,威馬曾表示將會把部分預期薪資折算為年終獎金發放。
針對“威馬財務危機”的相關報道,藍鯨汽車向威馬方面進行求證,截至發稿對方并未進行回復。
三年虧損174億,新車遲遲未見蹤影
威馬汽車遭遇財務危機,卻是有跡可循。
首先,從銷量表現看,威馬在2019至2021年期間,年銷量分別為12799輛、21937輛和44152輛,呈逐年翻倍遞增趨勢。但進入2022年,銷量卻急轉直下,今年前8個月累計銷量僅為25158輛。
對比來看,同期蔚來汽車交付為71556輛,小鵬汽車為90085輛,理想汽車為75396輛。低迷的銷量,也讓威馬在每月初的銷量大比拼中黯然離場。
其次,從財務表現看。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營收為17.62億元、26.71億元、47.42億元;三年毛利率分別為-58.3%、-43.5%與-41.1%,同期虧損金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三年虧損達到了174億元。
作為衡量車企發展的“硬指標”,從銷售數據和盈利能力上看,威馬都在加速邁向財務危機。
但最為致命的,仍是威馬在“產品”上趨于弱勢的表現。
在蔚來專注高端用戶,小鵬主打科技智能的時代,威馬依靠“科技普惠”概念,吃到了15-20萬細分市場的紅利。但當傳統品牌,如比亞迪、廣汽埃安發力后,威馬的產品優勢逐漸褪去。
被威馬寄予厚望的純電轎車M7,在幾經亮相后,也再無信息傳播。接近威馬人士向記者直言,威馬在產品方面確實不給力。
同時,威馬在C端市場的口碑也是危機四伏。
今年初,有173名威馬車主聯名向威馬汽車發送律師函維權。車主表示,為掩蓋車輛電池持續自燃的嚴重安全缺陷,威馬借車輛檢查之名,對車輛進行“鎖電”,導致續航嚴重縮水。
對于車主聯名維權,威馬則沒有給出公開、明確的處理方式,導致品牌口碑迅速坍塌。據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至今,威馬汽車已發生11次自燃事故,僅2021年12月,在4天之內發生了3起自燃事件,頻繁發生的自燃事故也讓用戶對其產品質量產生質疑。
赴港上市尚無進展,威馬卻成另一家車企最大股東
為了彌補巨虧,威馬選擇赴港上市。
在前期科創板上市計劃擱淺后,威馬汽車于今年6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據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威馬汽車一直處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1年虧損一舉超過80億。
公開資料顯示,威馬汽車在上市前共完成12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350億元。與初期選擇代工的造車新勢力不同,威馬卻將大量資金押注在生產和銷售端,到2020年,威馬已手握25萬輛年產能,去年更是將線下門店擴張至628家,遠超蔚來三倍之多。而根據招股書顯示,威馬汽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41.56億元。
由于處于赴港上市前的靜默期,威馬汽車對于外界相關財務報道未有回應,但卻不乏投資領域的動作。
2021年第四季度,威馬汽車通過一系列換股安排,持有Apollo智慧出行集團(AFMG)28.51%股權,成為公司最大股東。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成為AFMG聯席主席兼非執行董事。
今年8月,AFMG于上海舉辦全球戰略發布會,并宣布正式進軍豪華電動汽車市場。AFMG豪華純電業務版塊首款車型為電動跑車Roadster,規劃于2022年11月亮相廣州車展,并于2024年初正式上市。而此舉也被外界認為是威馬汽車走向高端市場的重要布局。
作為曾經比肩“蔚小理”的老牌新造車企業,威馬在品牌、產品和財務表現上已經掉隊。或許減薪、IPO、高端化市場布局能夠減緩威馬的頹勢,度過寒冬,但在寒冬來臨前,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卻已經回歸理性。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