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陳某共同成立D公司并盜用他人技術圖紙制造了22臺設備。一年時間內,這些設備開展檢測業務所獲違法所得合計200余萬元。日前,黃浦檢察院依法對被告單位D公司和被告人蔡某、陳某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提起公訴。這是該區首例侵犯商業秘密案。
兩人非法獲利200余萬元
兩名被告人蔡某、陳某于2017年先后入職被害企業,分別擔任該公司的質量部工程師和技術工程師,并于2018年11月與公司簽訂保密協議。
2019年8月被告人蔡某、陳某經合謀共同成立D公司,從事與被害企業同類檢測設備產品的生產銷售和檢測服務。
2019年10月被告人蔡某從被害企業離職,擔任D公司經營負責人。陳某仍留在被害企業工作,參與D公司運營。其間,陳某陸續將其在被害公司工作過程中接觸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專利設備技術圖紙信息和設備運行專用控制程序,通過微信發送給蔡某,再由蔡某按照該技術圖紙信息和程序制造相關系列設備共計22臺,均以D公司名義對外承接相關檢測業務,并將相應技術圖紙信息和運行程序存儲于D公司電腦。
經知識產權技術鑒定:被害企業相關設備的技術圖紙及所載技術信息,以及運行專用控制程序具有非公知性,D公司所制造的22臺設備及公司電腦中存儲的相應技術圖紙所含的相關技術信息及運行程序與之實質相同。
經審計:2020年初至2020年12月期間,D公司使用該22臺設備開展檢測業務所獲違法所得合計人民幣200余萬元。
2022年6月2日黃浦區檢察院對被告單位D公司和被告人蔡某、陳某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提起公訴。2022年10月10日楊浦區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處被告單位罰金人民幣180萬元,對兩名被告人均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
系區首起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
本案系黃浦區首起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被害企業系本市一家從事醫療器械產品力學檢測及檢測設備研發、生產經營業務的企業,其自行研發和生產的檢測設備在行業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該案的辦理過程中,首先,對于如何認定因侵犯商業秘密的違法所得金額,該院認真聽取權利人、技術專家、知識產權鑒定人員及審計人員的多方意見,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專業團隊的辦案特長和經驗做法,調整優化審計路徑,明確成本扣除標準,最終準確核算、追加認定違法所得及權利人損失金額。
其次,最大程度地維護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將被告人開設的公司追加認定為被告單位,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同時竭力督促并落實被告單位全額退繳違法所得人民幣200余萬元,并對被害單位作出真誠道歉。
最后,在辦案過程中,承辦人針對被害單位在商業秘密保護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管理漏洞,及時制發社會綜合治理檢察建議,并從員工招聘、人員內控、財務管理等方面提出具體整改建議,獲得企業高度認可并及時整改函復,有效推進溯源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新聞晨報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