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麻,欧美一区亚洲,亚洲国产精品麻豆,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企業廉潔合規監測評估平臺

返回頂部

當前位置:首頁 > 書香四季

周洪波——《證據法學:一個新體系的展開》

發布時間 : 2023-05-05 瀏覽量 : 28399


【作者簡介】

周洪波   男,現為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訴訟法學碩士、博士,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后,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第二屆“十大青年法學專家”,成都市政協委員。主要研究訴訟法、證據法、司法制度。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課題;獨立出版專著《刑事證明中的事實研究》《證據法學:一個新體系的展開》。在法學權威期刊《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發表5篇論文,以及在《中外法學》《法學家》《清華法學》《法學》《法律科學》《比較法研究》《法制與社會發展》《當代法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榮獲第十五屆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第十七屆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第二屆中國法學會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三等獎。曾掛職任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助理,并入選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高校與司法實務部門“雙千計劃”;另兼任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法學研究會理事、四川省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四川省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咨詢專家、成都市人民檢察院檢察業務咨詢專家、成都市仲裁委仲裁員、四川天府商事調解中心執行主任等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證據法的理論著作,試圖勾勒出一部新的證據法理論體系。本書以證明標準和證明方法作為分析證據法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客觀推斷模式與情理推斷模式則是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本書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范中所呈現的證明模式之常規形態,是追求絕對真實的客觀推斷模式,而自己主張的,亦是中國需要的,是追求相對真實的情理推斷模式。因此,以客觀推斷模式與情理推斷模式的對立為線索,作者完成了證明標準、證明方法、證據概念與屬性、證據分類、證明責任、證據規則、證明程序等在理論上的重構,視角獨特,線索明晰。


【目錄】


導 言 


第一編 證明目標

第一章 證明對象的法理與問題 

第二章 現代刑事訴訟的定罪原則 

第三章 證明標準問題的哲學祛魅


第二編 證明方法

第四章 客觀推斷與情理推斷: 訴訟證明的推理范式

第五章 樹狀模式與叢林模式: 訴訟證明的觀念圖式 

第六章 中國刑事證明模式問題 (一) 

第七章 中國刑事證明模式問題 (二) 


第三編 證據的概念與屬性

第八章 修正的事實說: 訴訟證據概念新解 

第九章 訴訟證據概念: “修正的事實說” 重申 

第十章 證明標準視野中的證據相關性 


第四編 證據分類

第十一章 訴訟證據種類的區分邏輯 

第十二章 實質證據與輔助證據 

第十三章 “直接證據” 的迷思 


第五編 證明責任

第十四章 證明責任之名與實 

第十五章 客觀—主觀證明責任體系解構 

第十六章 證明責任分類的體系重構 


第六編 證據規則

第十七章 《刑事訴訟法》 之證據規則的法律解釋要義 

第十八章 《刑事訴訟法解釋》 之證據規則的法理評析 


第七編 證明與程序

第十九章 刑事庭審實質化視野中的公訴證據標準 

第二十章 刑事庭審實質化視野中的印證證明 

第二十一章 沉默權問題: 超越兩種理路之新說 


參考文獻 

后記 


【序一】



本書作者周洪波教授是我指導畢業的碩士、 博士研究生, 他的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證據法問題; 其已發表的成果體現了高水準和鮮明特色, 在學界產生了相當影響, 在當下的證據法研究方面頗具原創力。我很高興看到他出版第二本專著, 樂意受邀作序向同行推薦。


從本書的書名上可以看出, 作者的學術抱負就是建構一種新的證據法學知識體系。其所主張的學科知識體系展開路徑是, 首先明確證明目標(包括證明對象與證明標準兩方面的內容), 接著將證明標準具象化到證明方法, 然后再在證明方法模式的類型圖譜中來解析證據法中的各個具體主題。本書的基本思想是: 區分 “不得不相信為真實” 與 “情理上愿意相信為真實” 兩種事實確信類型, 并分析二者在證明方法模式上的主要區別;進而以此作為基本理論工具, 并結合制度語境的比較法觀察, 對證據的概念與特征、 證據的分類、 證明責任、 證據規則、 證據法與程序法的關系等重要主題進行了獨特的解析。本書是作者關于證據法基礎理論長期思考的集成, 許多重要觀點在以往發表的成果中已有所展示, 但之前的 “局部性” 呈現不足以使得讀者窺見其研究的整體性、 開拓性, 因此, 本書的出版有著積極的意義。


證據法的核心目標是促進事實認定與合理分配事實認定錯誤風險, 相應地, 對二者的證據法學研究分別對應的就是認識論的分析與價值論 (道德論) 的分析。進一步, 對于證據法學的研究而言, 證據法的認識論/知識論分析是核心和基礎, 無此, 價值論的分析也無法得到有效展開; 在一定意義上說, 證據規則的制定就是對訴訟證明認識論的適應與選擇、 限制。就此而言, 我國的證據法學研究還存在著諸多不足。與既有的證據法學研究或證據法學教科書相比, 本書的內容無疑是新穎的。本書不僅對訴訟證明推理的認識論原理進行了具體分析, 而且建構了一種類型化的理論來闡述證據法的基本原理和進行比較法的分析, 這種研究不僅對證據法學的一般理論建構具有知識增量的意義, 而且對我國的證據法改革也有針對意義。理論創新是學術研究的使命, 但理論創新不是最終的歸宿, 理論創新的目的在于 “回到事情本身” ———即建構新的理論是為了能夠助益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現實和回應現實中的問題; 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 作者不唯理論, 不迷信域內外的既有權威理論, 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實的證據法及其問題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無論讀者是否認同作者的觀點, 本書對于證據法研究有相當的啟發意義。


證據法是法治/ 正義的基石。就證據法的重要性而言, 我國對證據法的研究還需持續推進。近年來, 我也對證據法的問題展開了一點點研究,發現我國需要研究的問題俯拾皆是。本書作者提出應當重建證據法學的學科知識體系, 不過就其現有內容來看, 還只是一種概要式的研究, 即闡釋了自己所理解的證據法的基本邏輯, 以及對證據法學的部分重要主題進行了研究; 就一個學科體系的科學建構而言, 即便按照本書的知識理路, 有待展開的研究內容都還有很多。我期待并祝愿本書作者在證據法學的研究道路上不斷精進, 為證據法學的學科發展持續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左衛民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2022 年 9 月 9 日


【序二】


本書作者周洪波在四川大學法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后, 曾到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 當時本人有幸擔任了他的合作導師。洪波博士后研究的選題為 “國家建設與司法現代化”, 關注的是國家與司法之基本關系的歷史類型演變, 屬于宏觀取向的司法制度研究。不過, 在站期間除了廣泛閱讀與其研究選題相關的大量學術著作之外, 洪波仍然花了不少精力傾注于他長期以來一直 “深耕” 的證據法學基礎理論研究。那段時間內他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學術業績: 在《法學研究》刊出兩篇論文, 在《中國法學》刊出一篇論文, 還在《法學家》《法律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各一篇。從清華大學法學院歷屆博士后研究的整體情況來看, 這一“成績單” 也是罕見的。此后, 他又陸續刊發若干論文, 大都聚焦于證據法學基礎理論, 本書就是其將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整合融匯到一起的集大成之作。


關于證據與證明, 在解讀、 比較、 批評域外和國內既有的知識積累并與之對話的基礎上, 本書幾乎是重構了一整套新的概念體系。在本書新提出或者加以重新闡釋的眾多專門術語中, 對于本人來說印象很深或者說最感興趣的, 就是以下兩類或兩組互為對照且內在聯系的概念: “客觀推斷模式” 與 “情理推斷模式”、 “不得不相信為真的事實確信” 與 “在情理上愿意相信為真的事實確信”、 “必然真實的確信” 與 “或然真實的確信”, 等等。我覺得, 但凡對于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在證明標準上的區別、 審判實務中就不同案件事實進行判斷的程度差異以及與之相應的正當性、 規范性或者制度安排, 都可能通過對上述兩組概念的深入解析而在學術上理論上獲得新的映照或理解, 而洪波的工作確實展現了這種極具原創性追求同時也是體系化的探索。


本書使我感覺受益匪淺的, 還包括如下這樣一些論述或內容:


關于證明責任, 可以從這一概念所針對的對象、 承載的主體、 責任的內容、 與之聯系的程序節點以及產生責任的條件等五個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圍繞英美法系的 “證據提供責任” 與 “說服責任”、 大陸法系的 “客觀證明責任” 與 “主觀證明責任”、 我國的 “舉證責任” 與 “舉證證明責任” 等等多種多樣而又見仁見智、 歧義叢生、 聚訟紛紜的概念或術語, 本書緊扣上列各個方面所展開的分析, 不少地方可說是可圈可點, 精彩紛呈。


對于與 “或然性真實” 或 “情理推斷” 相對應的證明責任, 可在兩個層次上做遞進性的類型區分: 首先是對作為同一事實的證明對象, 將對立的雙方當事人之證明責任區分為 “說服責任” 與 “動搖責任”; 接下來在前一區分的基礎上, 進而可以從當事人是否完全 “責任自負” 的維度, 再將雙方各自的責任劃分為 “完全” 的與 “有限/ 附條件” 的說服責任/ 動搖責任。與完全的說服/ 動搖責任相對應的, 是比較純粹的當事人主義或辯論主義制度語境下的證明責任形態; 與此相對, 有限或附條件的說服/ 動搖責任則對應于法官具有證據調查權的訴訟審判制度及其證明責任形態。此外,還有必要根據訴訟審判推進的程序階段及相應節點, 再將雙方當事人各自的 “證明責任” 區分為程序啟動、 審前準備、 開庭審理、 判決形成及作出等等階段中及其關鍵節點上的說服責任/ 動搖責任。……等等。


當然, 本書的不少論證方式以及結論在我看來也并非沒有疑義, 就證據法學重新建構的藍圖而言, 我甚至對于作者在學術上的雄心感到某種程度的遲疑或者困惑。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結合刑事訴訟的理論、 制度及實務或以此為中心而展開的證據法學研究, 但作者的目標卻是建立一整套可以包容整合刑事、 民事、 行政 “三大訴訟” 中所有證據與證明問題的證據法知識體系。欲實現這一頗具 “野心” 的目標有極大的難度, 需要洪波繼續付出巨大的艱辛的努力。甚至不妨說, 關于這樣的目標有無實現可能,從根本上都不得不存疑。此外, 本書解析 “證明責任” 的著眼點看似完全放在當事人這一側 (或許包括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與辯護人), 而對于承載 “事實確信” 的主體, 例如審查起訴階段的檢察機關和審判程序中的法院、 作為 “事實認定共同體” 的法官個人以及法官群體所作用于證據和證明的結構與過程, 卻有 “用力不足” 之嫌。還有, 本書主張放棄德國法上所謂 “客觀證明責任/ 主觀證明責任” 的概念劃分以及相關理論, 并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性方案。然而, 源于德國及日本學界的證明責任理論基本上已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界普遍接受, 這樣的格局或者 “大勢” 能否真正被撼動, 確實也難以逆料。


無論如何, 很欣慰能夠看到作者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 終于推出了真正 “屬于自己” 的作品, 本書也可以說是洪波 “大器晚成” 的集中體現。在我與作者的長期交流中, 知道他對學術充滿了摯愛和敬畏, 雖然勤于廣泛閱讀和深入思考, 動筆作文卻力求通透而精致, 應屬從不屑于作“急就章”, 而是習慣 “慢工出細活” 的類型。正因為如此, 洪波仍然覺得自己的博士后研究成果尚不成熟, 還未到公開發表的時機。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 他從博士后階段著手進行、 至今還在 “打磨” 中的司法制度研究能夠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出來。


                                                 王亞新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2022 年 9 月 12 日


【后記】


曾經, 以為人生很長, 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在學問上, 期望滿腹經綸,著作等身。然而, 到此時, 已嘆人生短暫, 個人渺小無能; 學問上冥思苦想, 抓頭撓耳, 精疲力竭, 也不過只是點滴心得。此書出版, 便是自己近20 年學問求索道路上的點滴心得見證。


如果說學問有所收獲, 非我聰明智慧, 而是得益于幸運。


學問的幸運, 尤感恩于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周光權教授、 王亞新教授和四川大學法學院的左衛民教授。他們都是法學界的大家, 正是與他們的奇妙緣分, 才使我有幸得以略窺法學堂奧。周光權教授是我的高中同學, 也是至親的好友, 他不但引領我從一個理工男轉行跨入充滿魅力的法學領域,并且在求學道路上給予非常關鍵的慷慨幫助和學術啟發。左衛民教授是我的碩士生、 博士生授業導師, 王亞新教授是我的博士后導師, 兩位高山仰止的恩師都給予了我最寶貴的為學精神垂范和方法指引, 而且始終關注、激勵和扶持我的學術進步。


論文發表的重要性和其帶來的特殊體驗, 是每個學人都深有體會的。于我而言, 每一次論文的發表都猶如打一次學術強心劑, 給繼續前行注入了強大動力。本書中的各章觀點之前都分別得以論文的形式發表, 幸得于期刊及編輯老師厚愛有加。在此要特別感謝 《法學研究》 《中國法學》 《中外法學》 《法學家》 《清華法學》 《法律科學》 《法制與社會發展》 《當代法學》 《中國刑事法雜志》 《江海學刊》 《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等期刊, 以及責任編輯張春莉、熊秋紅、 張建偉、 傅郁林、 周少華、 付玉明、 劉計劃、 魏曉娜、 李強、 陳貽健、 楊波、 侯學賓、 陳亞飛、 茍正金等諸位老師。


專著出版是學者思想的體系性呈現, 其中, 編輯工作甚為繁瑣、 辛苦,也特別考驗編輯的專業水平。我的前一本專著與本書的出版, 都得益于解錕博士的特別關照與鼎力支持, 在此要衷心感謝她的情誼和她對本書的精心編輯、 辛勞付出。


學術的幸運, 在根本上端賴于生活的幸運。最大的幸運, 莫過于此生牽手良人佳偶盛屏女士; 若不是此良緣, 大學本科畢業后的我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甚為慚愧的是, 起初時想象的是花前月下、 舉案齊眉, 共享美好, 然而, 實際的過程卻是我成了受益者, 而她不斷地付出, 承受了各種艱辛。我將此書獻給她, 聊表我對她的無限感激, 紀念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和逝去的年華。


另外, 關于本書的出版, 還需說明是: 其一, 盡管本書各章的基本觀點都曾以論文的形式發表過, 但本書與論文都具有不可彼此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 本書中的一些內容, 是原論文因發表時篇幅限制而沒有面世的,而且, 其能夠呈現我的思考的體系性; 另一方面, 本書出于編輯的一些特定需要, 也刪除了原論文中的一些內容。其二, 與本書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有關的已發表論文是分別與四川輕化工大學法學院繆辛副教授、 青海省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昝春芳院長共同完成; 本書出版的資料整理和校對工作得到了我的學生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2013 級碩士研究生現為中山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的熊曉彪、 2013 級碩士研究生現從事律師工作的陸元輝、2014 級碩士研究生現從事律師工作的杜孟繁、 2020 級碩士研究生謝睿、2021 級碩士研究生肖茜的協助, 特此致謝。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博白县| 高尔夫| 梁平县| SHOW| 盐源县| 仁寿县| 达州市| 南丹县| 资阳市| 洪江市| 如皋市| 新竹县| 浪卡子县| 青海省| 房产| 宣汉县| 卓资县| 县级市| 濮阳县| 田东县| 洪雅县| 电白县| 恭城| 特克斯县| 康平县| 饶河县| 孙吴县| 东城区| 巴楚县| 浦县| 休宁县| 天镇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长宁区| 南华县| 桓台县| 都匀市| 昂仁县| 四子王旗|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