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間,國機精工公告稱,公司向中浙高鐵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浙高鐵”)提供的借款出現了逾期。
中浙高鐵為國機精工的參股公司,是國機精工高鐵軸承業務的主要載體。受制于高鐵軸承產業化進程緩慢,在成立6年多的時間里,中浙高鐵連續5年出現凈利潤虧損,在此情況下,國機精工對該公司還存在一定的應收賬款損失和較大額度的股權投資損失。
參股公司借款逾期
據國機精工在公告中披露,本次借款逾期源于中浙高鐵資金緊張,未能按期償還財務資助款項。截至本公告日,中浙高鐵應歸還的本金521.4萬元和利息19.29萬元尚未歸還,逾期總金額540.69萬元,占國機精工2022年度經審計凈資產的0.17%。
國機精工表示,本次逾期借款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比例較小,不會對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公司持續跟蹤高鐵軸承項目的進展,密切關注其情況,由專人負責與中浙高鐵溝通協商,在中浙高鐵資金緊張局面緩解后及時督促中浙高鐵歸還財務資助本金及利息。
據2022年5月份國機精工發布的公告,為支持中浙高鐵開展高鐵軸承國產化研發工作,國機精工與中浙高鐵其他方股東共同按出資比例向中浙高鐵提供1303.5萬元借款,按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40%持股比例計算,該公司對中浙高鐵的借款金額為521.4萬元,借款期限一年,利率水平參考同期人民銀行貸款基準利率。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0月份,國機精工與光明鐵道控股、中車股權投資、中機工程共同投資設立中浙高鐵,注冊資本2.5億元,其中國機精工出資1億元,占總出資比例的40%。按照計劃,中浙高鐵設立后將出資購買國機精工有關高鐵軸承的相關業務,而國機精工則不再從事高鐵軸承業務。
2016年12月份,國機精工將高鐵軸承有關業務及“高速精密重載軸承產業化示范線建設項目”部分資產轉讓給了中浙高鐵,轉讓金額約1.5億元。
國機精工當時表示,公司在高鐵軸承的研發方面具有技術優勢,但產業化經驗存在一定的不足,無對鐵路系統批量供貨經歷,為最大限度保證公司高鐵軸承產業化項目的成功,引入了下游客戶以及對高鐵軸承產業化有明顯幫助作用的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即中浙高鐵),由合資公司負責實施高鐵軸承產業化項目。
不過,受制于高鐵軸承產業化進程緩慢,自成立以來,中浙高鐵的業績表現并不理想。2017年至2022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09.88萬元、5416.09萬元、7347.53萬元、3623.22萬元、2093.95萬元、3302.03萬元;利潤方面,除2017年實現盈利外,2018年至2022年,中浙高鐵連續5年出現虧損,虧損額分別為2540.38萬元、5115.16萬元、5912.2萬元、7004.8萬元和7161.43萬元。
還存在應收賬款和股權投資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浙高鐵連年出現虧損的背景下,除上述財務資助款外,國機精工還對中浙高鐵存在其他應收款項。2022年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往來款及代墊款余額為741.26萬元,占其他應收款合計數的比例為3.8%,該款項計提壞賬準備余額52.59萬元。
河南大匯合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賈鏡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浙高鐵連續多年處于虧損狀態,凈資產逐年減少,這種情況下,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的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只有7%左右,可能存在不符合該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
相對于借款逾期及應收款項,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的股權投資所造成的損失則更為值得關注。
根據財報數據,2017年至2022年,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權益法下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分別為1040.33萬元、1997.42萬元、2395.3萬元、2810.58萬元和2864.57萬元,5年合計損失達到1.1億元。
鄭州融智財務咨詢有限公司注冊會計師王燕向記者分析稱:“國機精工對中浙高鐵的股權投資損失主要受該公司連年虧損的影響。從目前中浙高鐵盈利情況來看,其虧損呈現逐年擴大趨勢,鑒于目前該公司高鐵軸承仍然于研發階段,離產業化和規模化較遠,該情形下,如果未來其虧損擴大或者仍處于虧損狀態,將會繼續對國機精工的利潤形成侵蝕。”
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張文娟)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