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新冠疫苗大佬,被限制消費!公司融資超10億,還有過“高光時刻”…業內:風險投資,愿賭服輸
近日,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微生物”)及其法定代表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費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同時,李航文也是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圖片來源 :斯微生物官網
曾一輪融資就超10億,被稱為國內mRNA疫苗三劍客之一的斯微生物,為何走到了這一步?這么多錢怎么就“燒”沒了?
1億元股權被凍結
公司及創始人被限制消費
就在最近的一輪融資后短短兩個月內,斯微生物仿佛突然進入多事之秋。7月底,斯微生物宣布暫停天慈工廠試運營。據中國經營報,彼時斯微生物方面向記者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專注mRNA創新醫藥的研發,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8月,斯微生物又宣布將拓領域廣布局,著力打造CDMO一站式服務平臺。9月,公司和法定代表人就被“限高”了。
企查查顯示,9月1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發布信息顯示,上海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被限制消費。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還將斯微生物列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483萬元人民幣。此外,法院還凍結了斯微生物合計1億元的股權。
據悉,斯微生物因為沒能及時給付,被合作方訴至法院,目前連同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起被限制消費。
作為本土mRNA疫苗公司,斯微生物曾是新冠疫情三年里的明星企業。但在近期,圍繞這家公司的各類傳言不少。同時,企查查顯示,目前斯微生物名下限制消費、強制執行、股權凍結、被起訴等之類的風險動態數目眾多。
具體而言,斯微生物被起訴的開庭公告數目多達30多起。除了近期被曝正在維權的多寧生物,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聯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優寧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科百特過濾器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也正在起訴斯微生物。它們均陷入了和斯微生物的買賣合同糾紛。
而除了買賣合同糾紛,斯微生物還涉及勞動合同糾紛、競業限制糾紛、房屋租賃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餐飲服務合同糾紛等一大堆案件,可謂一地雞毛。
而從開庭日期上看,斯微生物應是從2022年下半年起陷入麻煩,隨后在今年愈發困難。
據第一財經,記者聯系斯微生物投資者關系負責人以及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本人,均未對公司現狀作出回應。不過有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同事們還是在上班。”
進行過多輪融資 金額超10億
旗下mRNA疫苗曾有“高光時刻”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國產mRNA疫苗的知名企業,被稱為國內mRNA疫苗三劍客之一。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2022年擁有員工460人。根據企業官網,斯微生物是國內率先開展mRNA創新疫苗研發生產及納米脂質體包裹遞送技術服務的平臺型創新藥企。
斯微生物尚未更新的網站信息顯示,該公司擁有5萬平米的生產基地,產能規模超過4億劑,產品管線有20余條覆蓋6大領域。該公司還稱,作為少數掌握mRNA核心技術的創新疫苗研發企業,擁有核酸設計、合成與修飾技術,脂質體包裹技術與規模化生產技術的能力。
各類公開信息顯示,斯微生物此前已進行過多輪融資,斯微生物曾經的融資數額不小。
2019年7月,斯微生物就傳出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的消息,投資方包括張江火炬創投、珠海隆門叁號、久友智慧、伊泰久友和芳華投資,天使輪投資方龍磐投資追加投資。
2020年2月,斯微生物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由嘉興領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君實生物聯合投資。
2021年6月,當時新冠疫情期間的斯微生物處于“風口浪尖”,獲得一輪由招商健康、紅杉中國、藥明康德和景林投資領投的12億元人民幣的戰略融資。憑借這筆融資,斯微生物大舉招聘和擴建廠房。
今年5月斯微生物方面宣布,已正式完成數億元的Pre-D輪融資,該筆融資主要用于加快腫瘤治療疫苗及傳染病疫苗管線的開發和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設計優化等。
2020年1月,斯微生物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合作,緊急啟動新冠mRNA疫苗研發項目。一年后,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成為國內第二款進入臨床階段的國產mRNA新冠疫苗。
而在2022年12月,斯微生物旗下SW-BIC-213在老撾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新冠變異株mRNA疫苗(EUA)。
不過,這也是斯微生物在產品進度上的“高光時刻”了。由于后期新冠疫苗產品沒有在國內獲得上市批準,重金投下去的生產線打了水漂。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由于需求不足,暫停上海天慈工廠mRNA疫苗的生產,未來將會專注于研發。
“新冠已經翻篇了”
業內:風險投資,愿賭服輸
據第一財經,“新冠已經翻篇了,現在在mRNA賽道,除非個別做非新冠mRNA疫苗,且具有國際經驗和全球研發經驗的團隊才能獲得可能成功的資格。”一位資深醫療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國內mRNA疫苗的研發之所以現在進入到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前期資本的盲目炒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多投資人其實不懂mRNA技術,盲目跟風,再加上企業的夸大誤導,就相信了。現在資本退出也困難,只能說風險投資,愿賭服輸。”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斯微生物作為國內mRNA的頭部企業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內mRNA研發的處境。新冠疫情期間與斯微生物齊名的艾博生物正在改變賽道,希望能在mRNA腫瘤疫苗方面有所突破。這一策略在國際上可以參考德國mRNA疫苗廠商BioNTech以及美國mRNA疫苗廠商Moderna。
不過也有公司“頭鐵”繼續研究新冠mRNA疫苗,比如A股上市公司沃森生物(300142.SZ)。
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問:新冠疫苗的市場前景并不好,其他新冠疫苗廠家都是虧損的,而公司卻還在持續投入資金在mR新冠疫苗上,消耗了大量資金,還要不斷借款發債,既然mRNA平臺技術已經獲得驗證,為何不終止新冠研發,去研發其他mRNA疫苗呢?
沃森生物9月12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隨著新冠病毒變異株仍在不斷出現導致的免疫逃逸的發生,無論是前期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獲得的抗體水平都會下降,安全高效的新冠疫苗仍然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目前公司有多個mRNA疫苗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公司將在新冠疫苗有所進展的同時持續推進其他mRNA疫苗產品的開發。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