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興業銀行總資產達10.16萬億元,成為繼國有“六大行”及招商銀行后第八家總資產邁入10萬億級別的商業銀行。
然而盡管資產規模持續增長,興業銀行在2023年的財務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降”的情況。興業銀行2023年營業收入為2108.31億元,同比下滑5.19%。歸母凈利潤為771.16億元,同比下滑15.61%,營收凈利雙降。
表面穩定,暗藏危機
進入2024年,乍一看,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興業銀行資產總額達10.3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總貸款56690.93億元,較上年末增3.81%,總存款53859.81億元,增幅4.85%。在業績方面,該行實現營收1130.43億元,同比增長1.80%,歸母凈利潤達到430.49億元,同比增長0.86%。
然而,深入分析其半年報后,我們可以發現,興業銀行表面增長,暗藏危機。
首先,從盈利增長的角度來看,興業銀行的表現已大不如前。與過去的高速增長時期相比,如今的興業銀行在盈利增長方面顯得頗為乏力。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該行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僅1.80%和0.86%,低于歷史增速。
此外,盡管2024年上半年興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微升至1.08%,較上年末增加了0.01個百分點,但背后隱藏的風險卻不容忽視,且正在快速累積。
具體而言,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的關注類貸款余額顯著增長至979.72億元,與上年末相比增加了135.23億元,其在貸款總額中的占比也攀升至1.73%,較上年末上升0.18個百分點。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重組貸款余額激增,從年初的不足30.93億元膨脹至277億元,增幅接近9倍。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興業銀行中報業績的大功臣——凈息差。
2024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凈息差為1.86%,同比下降9個基點,降幅較一季度收窄,雖逼近《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凈息差1.8%的 “警戒線”,但在同行中卻是“遙遙領先”。要知道,2023年末,全國58家上市銀行中,有38家2023年凈息差水平就已低于“警戒線”了。
而興業銀行之所以能夠在凈息差方面保持相對較高水平,與其資產結構密切相關。根據該行公布的2024年中期流動性風險報表顯示,超過1年的貸款占總貸款的三分之二,即資產結構以中長期為主。
這種資產結構使得該行在貸款存續期內受降息影響沖擊相對有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凈息差的下降速度。然而,在經濟相對低迷的環境下,中長期信貸偏多也帶來了更大的信用風險隱患。
對此,興業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林舒也表示,下半年資產端收益率壓力較大,但該行通過一系列措施,如到期置換高成本協議存款、繼續壓降存款成本、加大低成本結算性存款拓展力度等,預計全年凈息差會好于年初制定的1.80%的預算目標。不過,具體的全年凈息差數據要到年底才能準確知曉。
未來之路,何去何從
同時,興業銀行的非利息凈收入也繼續呈現下滑趨勢。上半年,興業銀行的非利息凈收入為381.51億元,同比下滑2.65%。非利息凈收入作為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成果體現,其下滑意味著興業銀行在業務拓展和創新方面可能遇到了瓶頸。
在今年業績說明中,興業銀行提出了負債端和中收端的戰略重點,包括網點覆蓋率提升、消費場景建設、客戶分層經營、大財富管理、清算結算和擔保承諾等,而這些策略中不少同招商銀行的策略“不謀而和”,這也引發了其是否模仿招商銀行路徑、缺乏創新性的質疑。
當前市場環境已發生顯著變化,國家政策開始強調對公業務,興業銀行在“商行+投行”布局上的積累與政策方向相契合。然而興業銀行在銀團貸款上做不過四大行,承銷金額雖在銀行中排名首位但也不可能想動搖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的地位。
而在零售業務上,興業銀行雖然實現了增長,口碑卻出現了下滑。
2024年上半年,興業銀行的零售客戶數達到了1.05億戶,較年初增長了3.20%;零售存款(銀行口徑)余額為1.4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6.81%;零售貸款(銀行口徑,不含信用卡)余額為1.50萬億元,較年初微增0.93%。其中,個人經營貸款和消費貸款(不含子公司)的余額較上年末分別增長了5.66%和5.67%。
曾靠“服務”起家的興業銀行,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卻被吐槽 “服務態度墊底”,有客戶表示“柜員態度賊差,我取了150萬,像我欠她150萬”。
此外,外界對興業銀行管理層的不穩定性和業務連續性風險持續提出質疑。
2023年,該行高層經歷重大變動,行長與監事長相繼離職,新任行長與副行長組成“一正四副”的新架構。
進入2024年,人事動蕩未減反增,董事會秘書、分行行長、人力資源部及風險管理部等多個核心職位均迎來新面孔。首席風險官宣布退休,計劃財務部與風險管理部的高層職位發生互換,同時投資銀行部的負責人也被調任至財務部。
合規、催收被投訴等問題引關注
10月14日,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興業銀行深圳分行因違規發放個人消費貸款被罰款50萬元,一支行行長和一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受到警告。
這并不是興業銀行深圳分行今年首次被罰,就在今年8月,該分行曾因貸款“三查”不到位、延緩風險暴露、貸款風險分類不準確等違規行為被罰款160萬元。
而據不完全統計,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興業銀行總行及各分、支行因多種違規行為被罰15次,累計被罰金額高達1270萬元。隨著銀行業監管的日益嚴格,興業銀行面臨的合規壓力也將進一步加大。
除了頻收罰單外,興業銀行因暴力催收問題屢被投訴的問題,也一直被外界關注。
在黑貓投訴上輸入“興業銀行”,被投訴信息多達16013條,其中大部分都因暴力催收被投訴。
根據多位客戶反映信息,興業銀行的部分催收人員在催收過程中采取了過激手段,包括頻繁騷擾、威脅、恐嚇以及侵犯隱私等行為。例如,一些催收員在未征得客戶同意的情況下,撥打客戶的親友電話進行催收,言辭激烈,甚至帶有威脅性言論。這些行為不僅讓客戶感到恐慌,也嚴重侵犯了客戶的隱私權,同時也對興業銀行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就興業銀行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低于往年,造成業績降速的原因;興業銀行在合規管理體系是否存在重大漏洞以及面對因暴力催收問題帶來的眾多投訴,興業銀行在催收合規管理上有何整改措施等問題,財會信報記者多次致電興業銀行新聞事務專員,并將相關采訪問題發送至興業銀行指定郵箱,截止發稿,均未獲興業銀行任何回復。
記 者:秦銘明
來 源:財會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