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紀檢監察干部。在基層的這十年,我親歷了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我感到,以前基層查辦案件往往以數量作為考核指標,這些年監督執紀逐漸轉向更注重案件質量,注重做好后半篇文章。
2019年10月,我從原第一紀工委副書記轉崗到派駐市場監督管理局紀檢監察組任職。到駐在單位后,如何開展日常監督,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根據一清單一報告兩檔案的要求,我分別找4家被監督的單位班子成員和科股室長談心談話,了解情況。很快發現,綜合監督單位之一的供銷合作聯社有一些傳聞,有的經理、主任把餐館當成家,經常吃吃喝喝,違規招待亂象叢生。
翻看供銷合作聯社下屬銀城社2017年至2019年近三年的財務賬,我們進一步發現,銀城社每年的招待費都在10萬元左右,光2018年就花了11.48萬元。要知道,銀城社是一個僅有4人的單位,日常業務主要是收取房屋和店面租金。如此高的招待開支不合常理。
這一年適逢市委開展第六輪巡察,供銷社是被巡察單位之一。我們派駐紀檢監察組將銀城社招待費過高的問題,向巡察組的同志進行了匯報,引起了巡察組的重視。
巡察結束后,銀城社主任李某某相關問題線索被移送進一步核查。不僅查出李某某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后被給予嚴重警告處分,還挖出了原供銷合作聯社主任祝某某向下屬單位報銷私人招待費用累計20余萬元,收受承包經營業務好處費55萬元的違法行為,祝某某被留置審查調查。
供銷社案結束后,我們組立即到供銷社開展后半篇文章工作,組織召開供銷社干部職工大會,結合查辦的案件以案說紀,督促供銷社黨組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健全了一批制度。
這一案件的查處,正是四項監督有機結合與片區聯動協作的成功典范。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讓我們派駐機構的監督探頭前移,更好地發揮監督“神經末梢”作用。我們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及時發現提醒,抓早抓小,努力讓第一種形態成為了絕大多數,也讓一些隱藏的腐敗分子在監督中現出了原形,通過嚴肅查處形成了震懾。(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作者:江西省德興市派駐市場監督管理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劉金保 )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