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鋰科研發人員薪酬“腰斬”,發生了什么?
近日,湖南長遠鋰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遠鋰科”,688779.SH)發布2023年半年度報告。半年報顯示,長遠鋰科上半年研發人員平均薪酬7萬,比去年同期的13.62萬元大跌近一半。
《華夏時報》記者8月21日致電長遠鋰科,工作人員表示,上半年平均薪酬減半主要與公司業績相關。
數據顯示,長遠鋰科近一個月獲得2份券商研報關注,給出買入評級的有1家。信達證券8月22日發布研報稱,給予長遠鋰科增持評級。
原材料價格暴跌
長遠鋰科成立于2002年,是五礦集團通過中國五礦股份有限公司間接持股的下屬公司。長遠鋰科2011年進入三元正極材料領域,是國內最早從事三元正極材料相關研發、生產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最早具備三元正極材料量產能力的企業之一。
資料顯示,長遠鋰科主要從事高效電池正極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于為新能源電池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循環次數的正極材料;當前,長遠鋰科已經成功進入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欣旺達等主流鋰電池生產企業的供應商體系。
2021年8月,長遠鋰科上市。公司稱主要產品包括三元正極材料及前驅體、鈷酸鋰正極材料、球鎳等,核心產品為三元正極材料,同時已開展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研發及產能建設,未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將成為公司主要產品之一。
受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退坡、下游企業優化庫存結構疊加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長遠鋰科半年報業績數據較為“難看”。數據顯示,長遠鋰科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8.90億元,同比下滑35.94%;凈利潤6451.21萬元,同比下滑91.49%。
關于業績下降的原因,長遠鋰科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上半年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對公司的業績影響很大,碳酸鋰價格從最高60萬元/噸跌至18萬元/噸,公司產品銷售單價下降。同時,下游需求放緩,車企電池廠去庫存,公司訂單較少,營業收入下降。
“但長期來看,公司還是很看好新能源賽道,并不會冒更大的風險去更換賽道。”工作人員表示。
毛利率降12個百分點
國內鋰電池正極材料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市場供給持續增長,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下游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不斷攀升導致議價能力減弱,不斷侵蝕中游材料端的利潤空間。
數據顯示,長遠鋰科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毛利率為5.17%,同比減少11.93個百分點。
不過,長遠鋰科在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公司聚焦市場開拓,持續加大銷售力度、加強供應鏈管理、優化費用管控、不斷優化工藝、改善產品鞏固市場地位,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5542.27萬元,環比增長52.7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358.28萬元,環比增長6741.42%。根據鑫欏鋰電統計,2023年上半年公司位于國內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前列。
然而,雖然長遠鋰科第二季度環比數據雖有所提高,但從同比數據看,同比降幅僅是“收窄”了一點。今年一季度,長遠鋰科營業收入同比下滑42.99%,凈利潤同比下滑99.69%。今年二季度,長遠鋰科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0.3%,凈利潤同比下滑85.99%。
長遠鋰科在半年報中表示,公司正有序推進募投項目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擴產二期項目、年產6萬噸磷酸鐵鋰項目,按計劃進行項目建設、設備采購、設備調試等工作,上述項目達產達效后,公司的正極材料產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過,如果上述項目達產達效后,未來市場發展未能達到公司預期、市場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或者公司市場開拓未能達到預期等,導致新增的產能無法完全消化,公司將無法按照既定計劃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從而面臨擴產后產能利用率下跌的風險。”長遠鋰科稱。
研發員工工資“腰斬”
從同類企業業績情況,同在三元正極材料領域小有名氣的廈門鎢業(600549.SH)、容百科技(688005.SH)等上市公司半年業績也有所下降。
廈門鎢業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87.30億元,同比下降22.47%;營業利潤14.57億元,同比下降4.75%
容百科技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8.94億元,同比增長11.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9億元,同比下降48.46%。
而長遠鋰科面臨的行業競爭也愈發激烈,當前,除了上述企業,華友鈷業(603799.SH)、萬華化學(600309.SH)等上市公司也在三元正極材料領域有布局。
在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業績下滑的情況下,長遠鋰科選擇的應對方法為“降薪”。
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遠鋰科員工數量有所提升。研發人員數量從去年同期的283人提升至今年的295人。然而,從薪酬總數看,增加了12人的情況下,研發人員薪酬總數卻由3854萬元降至2065.96萬元,大幅下降了1788.04萬元。而研發人員的上半年平均薪酬更是由去年的13.62萬元驟降至7萬元。
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對于公司來說,員工的薪酬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如果公司的薪酬水平大幅下降,可能會引發員工的不滿和離職潮,對公司的穩定運營和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但當記者提出薪酬銳減致人才流失的憂慮時,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對于核心研發人員擁有員工持股等方案,短期內不會造成核心研發人員流失。
來源:華夏時報(記者 張玫 陳鋒)
主管單位:中國反腐敗司法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企業廉潔合規研究基地
學術支持:湘潭大學紀檢監察研究院
技術支持:湖南紅網新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