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已進入攻堅推進、見行見效的關鍵階段。
7月29日,省委書記沈曉明深入常德基層一線,檢查督導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情況。
其間,針對基層醫療、老年助餐服務、污水處理等群眾反映的問題與痛點進行實地察看,提出整改要求。這是湖南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重要舉措。
可以看到,此次調研的核心指向十分清晰: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教育“五個進一步到位”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基層,把全省“學查改”一體推進落到實處。
在長庚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聚焦基層醫療資源配置短板;
在北站社區老年助餐點,反思民生工程可持續性問題;
在猴子巷村污水處理站,緊盯環保整改實效。
這種直奔問題的督導方式,正是對“不搞形式主義”要求的踐行,釋放出湖南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學習教育向深里走、往實里落的鮮明導向。
圍繞“學查改”如何一體推進、務求實效?
湖南有自己的“解法”
攻堅推進見真章實效,關鍵時期有關鍵擔當。
當下,學習教育已進入關鍵階段,“推進”二字的分量,不在“階段性成果”而在“持續深化”。此時的攻堅,既是對查擺問題開展“回頭看”,也是對前期“學查改”成效的集中檢驗,更是對“長效常治”理念的深刻踐行。
“學”深一層,校準為民坐標。
調研中,沈曉明強調“進一步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失衡、老年助餐點運營難以為繼等問題,表面是服務能力不足,實則是政績觀出現偏差的折射。
學習教育的深意,正在于通過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鏡鑒作用,推動黨員干部從思想源頭破除“重痕跡輕實效”的誤區,真正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績觀、“人民滿意”的結果導向。
“查”透病灶,避免隔靴搔癢。
拒絕“盆景式調研”“作秀式走訪”,關鍵在于通過多元渠道鎖定真問題。此次調研,沈曉明帶著群眾反映的線索、帶著暗訪發現的疑點直奔現場。針對基層醫療問題,不僅聽取醫療機構匯報,更隨機訪談患者了解就診體驗;檢查污水處理情況時,既看設備恢復運行情況,更追溯問題整改情況、察看水質改善實效。
“帶著線索去、盯著問題查、沉到一線看”的調研方式,讓那些藏在“報表里”“匯報中”的真問題浮出水面,真正打通了發現問題的“最后一公里”。
“改”求長效,構建治理閉環。
對調研發現的問題,不是“一陣風”式整改就能了事,而是要推動“同類同改”,形成“解決一個、治理一片”的制度閉環。沈曉明在調研時強調要“堅持舉一反三,做好同類同改,及時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力爭通過整治一個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
只有擰緊攻堅推進階段制度執行的“螺絲”,才能防止問題反彈回潮,讓作風建設成果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正實現從“一時嚴”到“一直嚴”的跨越。
以問題為靶心的“攻堅姿態”
三個關鍵伏筆
越是關鍵階段,越要警惕“差不多”心態,越要抓牢“責任鏈”的每一環。
湖南省委書記直抵基層的督導,正是以“問題不解決不松勁”的韌勁,打破“雨過地皮濕”的虛功。這種以問題為靶心的攻堅姿態,不僅確保了學習教育不打折扣,更為湖南作風建設的長效深化埋下了三個關鍵伏筆。其一,以點帶面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湖南城鄉差異顯著,基層公共服務短板突出,調研中強調的“標準化建設”“量力而行”“找準癥結”,為全省同類問題整改提供了方法論。其二,壓實作風建設責任鏈條。從省委書記深入基層,到強調“舉一反三、同類同改”,形成了從發現問題到制度完善的閉環,彰顯“把好事辦好”的務實導向。其三,錨定高質量發展根基。在中部崛起戰略下,湖南通過解決民生痛點凝聚發展合力,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落地筑牢民生基礎。7月29日,沈曉明來到柳葉湖管理區白鶴鎮猴子巷村污水處理站調研。
“改”的深化、“治”的開端
如何筑牢作風建設的長效根基?學習教育越到基層越要切合實際。黨的十八大之后,雖然廣大基層鍥而不舍糾“四風”、樹新風,風氣持續向好,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困擾基層的問題依然存在,有的十分頑固、積習難改,還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新表現,影響基層干事創業。如何才能切合實際?
從作風建設的長效邏輯來看,湖南學習教育的“持續推進”,是“改”的深化、也是“治”的開端。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從“解決一件事”到“立起一套規矩”,才是作風建設的真正刻度。
破“一事一整改”的局限,筑“一類一規范”的堤壩。
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失衡、老年助餐點“建而難續”,這些問題的反復出現,往往源于“頭痛醫頭”的整改慣性。若督導不再止步于“讓衛生院危房達標”“讓助餐點重新開火”,而是延伸到“如何制定基層醫療標準化配置清單”“怎樣建立助餐服務可持續運營機制”,就自然跳出了“整改—反彈—再整改”的循環。
正如猴子巷村污水處理站的整改,不僅要讓設備轉起來,更要明確“誰來管、怎么管、管不好怎么辦”的責任清單。從本質上看,這不是對“事”的終結,而是對“制”的重塑,讓每個具體問題的解決都成為制度完善的“鋪路石”。
變“干部自循環”為“群眾共參與”,讓作風建設有“體溫”。
作風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但現實中,不少整改滿足于“干部說改了”“臺賬記完了”,卻鮮有問一句“群眾認不認”。
此次督導的鮮明特點,在于把群眾的“吐槽聲”轉化為了整改的“指南針”。老年助餐點不僅要“有飯吃”,更要“吃得香、花得值”;衛生院不僅要“有地方看病”,更要“看得好、跑得少”。把“群眾評價”真正嵌入整改全流程,作風建設就不再是干部的“獨角戲”,而成為黨群同心的“大合唱”。
從“作風紅線”到“發展動能”,讓清風正氣成為突圍支點。
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作風建設早已不是“附加題”,而是“必答題”。湖南地處中部,要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突圍、在中部崛起中爭先,靠的不僅是政策紅利,更是“把民生痛點變為發展支點”的能力。當基層醫療短板補上,就能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當環保整改落地,就能擦亮“生態湖南”的名片;當民生工程真正惠民,就能凝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合力。此時的“見行見效”,早已超越了作風本身,而成為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支點”。畢竟,最好的發展環境,永遠是清風拂面、干群同心的生態。
破“虛”方能立“實”,去“浮”才能存“真”,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說到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生命力,不在“一時之效”的短暫光鮮里,而在“久久為功”的常態堅守中。它最終要體現在每一項惠民政策的扎實落地,體現在每一次干群互動的真誠溫度,體現在政治生態持續向好、發展動能不斷迸發的生動實踐,成為推動地方治理現代化的持久力量。
來源:新湘評論、指點